2003年夏,查询高考成绩后,内心稍安,总分超出三本线近三十分。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与所填的本科学校失之交臂,最终收到了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尚未知悉该校后将更名为“衢州学院”,只反复端详通知书,满怀怅惘。
九月,父母送我入学报到,沿途从城市渐入乡间,自高楼广厦转为未见粉饰的红砖建筑,心境愈发低沉。初次步入校门,景象令人愕然:烂柯山脚下的老校区,并无想象中的巍峨校门,唯有陈旧的教学楼与宿舍。寝室内安置两张上下铺、四张单人桌,墙面粉漆犹在剥落,仅设简易电扇,并无独立卫生间。立于校园中,秋风拂过,煤渣跑道扬尘扑面,心中委屈与悔意交织。食堂午餐时,父母提议:“还是回去,送你出国留学吧。”
当日下午,我拖着行李箱于宿舍楼下踌躇,未有整理行装之意。班主任与辅导员敏锐察觉我的情绪,特意与我长谈一番。他们未作空泛说教,而是领我遍览校园,指着图书馆满架书籍说:“这里的资源足够你学好专业。”看着操场里运动学生告诉我,热闹和归属感,是自己慢慢攒出来的。临别时,辅导员轻拍我肩:“环境为定,人却可变。试着给自己一个机会,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彼时夕阳浸染校园为暖黄色,我紧攥衣角,最终还是把“退学”的话咽了回去。
现在回想起来,深幸当日听从辅导员之劝。有时,改变人生轨迹的恰是一句温暖话语,使人放下固执,愿尝试接纳眼前的“不完美”。

适应学校生活后,为免虚度光阴,开学不久我即报名加入学生会。我初为体育部普通干事,日常协助部长处理杂务:张贴活动通知、搬运桌椅、统计报名人数。我首度参与组织经管系迎新篮球赛,光是搬桌子,拉横幅,贴广告标语就忙到了晚上11点,回到宿舍累得倒头就睡。但次日赛事顺利举行,台下掌声阵阵,心中充满成就感。
因做事踏实,我获选为经贸系学生会体育部长。任职首年,我负责筹办系内首届女子排球赛,压力倍增,为争取赞助,与同学每日乘唯一通往市区的18路公交车,历时一小时,顶着烈日奔波于上下街与坊门街之间。虽屡遭拒绝,但我们仍坚持重新开始。印象最深的是我与同伴连续7次拜访同一家店,通过努力,最终获其赞助一千元现金及一批篮球奖品。我们在店门外击掌跳跃,喜悦胜过自身获奖。
凭借活动组织经验与众人信任,我当选学生会副主席。彼时生活几乎昼夜不息:白天上课,晚间会议讨论活动方案,周末或监督活动现场,或外出商谈赞助。虽忙碌,却丝毫不觉疲倦。身旁有志同道合者相伴,为共同目标熬夜奔波,偶于食堂共进面食,闲谈片刻,便又精力复苏。
大二下学期,校园传遍重大消息:学校将迁入新校区。新校区悬挂“衢州学院(筹)”标识,依本科院校标准兴建。初访新校区,众人无不惊叹:教学楼崭新明亮,宿舍为四人间配备独立卫生间与阳台,操场铺就塑胶跑道,体育馆设施齐全,图书馆规模远超旧址。
搬迁当日,全校欢腾如节庆。同学们互相协助搬运行李,宿舍内笑声不绝,有人忙于粘贴墙纸、铺整床单,有人已赴操场打球。我立于新宿舍阳台,眺望楼下正在绿化的草坪与远方在建的实验楼,满怀期待——这是我曾憧憬的大学模样,而此般美好,正是在最初“不情不愿”的留驻之后,所等到的惊喜。
新校区生活犹如按下“重启键”。学习环境显著改善,图书馆成为宿舍与办公室外最常驻足之处;课余与同学体育馆运动、校园小径散步,偶时相约探访周边小吃街。学生会活动获得更佳场地与设备,所策划校园歌手大赛吸引数百人报名,活动接连不断,大学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学生会工作虽繁忙,我的专业课程也未曾松懈。自知高考基础并非优异,课堂听讲尤为专注,笔记详尽缜密,课后常在图书馆解题查阅资料。期末复习阶段,穿梭于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之间,有时苦读至闭馆,借路灯之光返回宿舍,心中唯念:“不负己心,不负师望”。
大二学年末,我获得了三等奖学金。手持奖学金时,先是惊喜,继而坚定——只要肯努力,何处皆可发光。同年,我递交入党申请书,经党课学习与组织考察,大三正式成为共产党员。面向党旗宣誓时,我注视胸前党徽,顿感责任倍增:不仅需完善自身,更需引领身边同学共同进步。
三年时光,我获得奖学金,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组织策划多场学生活动,结识一群至今联络的挚友。曾觉“不尽理想”的大学,渐成最难割舍之地,至今仍为最深怀念之处。

2006年夏,立于新校区大门前拍摄毕业照时,蓦然想起三年前拖着行李箱、意图离开的自己。若当初任性放弃,便无缘母校岁月,不会相识那些共度熬夜、协力奋斗、欢笑与共的师长同窗,更不会成就今日勇于拼搏、懂得珍惜的自我。
其后岁月,走访诸多繁华都市,见过更宏伟的校园,然始终难忘衢州那曾令自己“嫌弃”的老校区,难忘红砖楼旁的梧桐,煤渣跑道扬起的尘埃,尤其难忘新校区那片陪伴无数清晨的草坪。学生时代的忙碌与成长,获奖学金的欣喜,入党时的庄重,与寝室同学分享零食、夜谈至深的时光,点滴汇聚成青春最鲜亮的底色。
今再忆衢州学院,早无当初“落差”之憾,唯余满怀感激。感谢当年师长与辅导员的启迪,使我未错过这段旅程;感谢那个愿“给予自己一次机会”的自我,于看似“不如意”的起点,走出一片精彩。原来人生从未存在“标准答案”,一次意外的志愿失误,或许正蕴藏着另一份惊喜——那些于“艰苦”中孕育的韧性,在“奔波”中学会的担当,实比“理想大学”更为珍贵。
衢州之风,似仍拂过耳畔;图书馆灯火,犹在眼前闪亮。彼段岁月,早已铭刻心间,成为无论行至何方,回望时依旧温煦的所在。
作者简介:金涛,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贸系2003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办海盐青苗幼儿园、嘉兴园议科技有限公司、海盐五通紧固件有限公司和海盐维意贸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