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我和父亲一起,搭乘那列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从温州一路慢行至衢州老站。那时还未通动车和高铁,五小时多的车程,窗外风景流转,抵达时已是暮色四合。
刚踏出车厢,清新的的空气扑面而来,一瞬间洗尽了旅途的疲惫。车站广播里正放着那首轻柔的《Kiss the rain》,像一段安静的迎接。我们坐上102路公交车,穿过渐渐点亮的街灯,终于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了“衢州学院”四个温暖的大字。
印象最深的是姚澜学姐——她站在校门口等我们,笑着迎上来,顺手就帮我提起了行李。一路走过图书馆、大礼堂、食堂、孔子广场与学生活动中心,她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校园点滴,分享哪些社团活动值得期待,哪个窗口的饭菜最好吃。
晚风轻拂,路灯一盏盏亮起,我望着身边走过的同龄人,听着学姐温和的话语,那一刻,“大学”这个词不再是遥远的想象,而是具象成眼前的一切:它是一场奔赴,也是一处归宿。
开学第一次班会时,大家轮流上台自我介绍,聊起家乡风物、特色美食,气氛一下子热络起来。记得俞巧巧在黑板上行云流水写下“一二”二字——原来那就是她的名字,简单却让人过目不忘。丁祺峰则以他独特的出场和自我介绍方式,让全班印象深刻。轮到我时,心里着实有些紧张,索性放开嗓子唱了一首《橄榄树》。没想到这一唱,同学们就送了我“橄榄哥”的外号。后边的晚自习,班主任魏老师还跟同学们互动,一起合唱歌曲,彼此间陌生感渐渐消散,温暖悄然生根。
我们这个班,拥有不少闪光的时刻。最值得一提的,是班级被评为2013-2014学年学校“特优学风班”。还记得那次竞选在大礼堂,团支书李静和班长徐晓东代表全班上台做班情汇报,其他同学则在身后做班级风采展示。节目最精彩的环节,要属“校园之星”获得者的集体亮相。全校年度“十佳”校园之星,我们一个班就占了3位,分别是“团队之星”“风采之星”和“自强之星”。就在那一刻,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响起了掌声,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也由此得到了升华。

毕业十年,许多专业课的场景依然清晰如昨。周琛老师的《管理学》第一堂课,课后作业是让我们查找管理学名家及其理念,下次汇报。结果我搞错了方向,汇报成了经济领域的内容,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好笑又尴尬。张海天老师讲课风趣,总爱穿插社会热点与时事案例,把抽象内容讲得鲜活易懂。汪本学老师的《薪酬管理》可谓“惊心动魄”,谁都不敢走神,因为他会随时提问。朱海华、马点明和宣晓岚老师的课,则让我分别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三本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达到毕业要求。汤春尧老师常在课上讲起他在杭州卖被服的经历,同学们时常听得笑声不断;万克勇老师的《培训与开发》、丁奕老师的《绩效管理》……每一门课都如一块拼图,为我日后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今回想,仍感激那一段紧张也充实的上课时光。
2012年秋季学期的那场“感恩·诚信”演讲比赛,在我大学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悄然改变了我成长的轨迹。在魏老师的鼓励和推荐下,经过许久的犹豫,我终于鼓起勇气站上了那个舞台。第一次面对座无虚席、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我的心几乎跳到了嗓子眼,声音发抖,全程几乎不敢直视观众。尽管紧张得手足无措,最终却意外地拿到了二等奖。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藏于心底、从未敢释放的自己——原来,我也可以。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走向更多竞技的舞台,陆续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从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到“挑战杯”,从征文到朗诵,一次又一次,步履不停。这一路上,幸得众多师长的倾力相助:朱海华老师耐心指导,让我与德琥学长连续两年代表学校参加统调省赛,并屡获一等奖;郑红梅老师和毛维国老师则在演讲情感表达与技巧方面给了我诸多点拨,使我之后两次在校级主题演讲中摘得桂冠。
我还要特别感谢那时在校团委辛勤付出老师,正是他们精心搭建的平台与组织,让我有机会在“中国梦”征文、挑战杯等多个领域不断尝试、拓宽视野......那一场演讲比赛,不仅是一次发声,更是一次觉醒;它没有定义我,却真正地重塑了我。
故事未至终篇,行笔却近尾声。于我而言,衢院的岁月,是生命长河中一道道深刻而温暖的刻痕。无论是翻山越岭后得偿所愿的奔跑,跌跌撞撞中依然向前的坚持,还是被师友之情、同窗之谊润泽的每一刻幸运——它们都是我人生中不可复制的光影,真实、明亮、生生不息。衢院教我勇敢,也教我感恩。时光会走远,记忆却永远年轻。
作者简介:陈春雷,衢州学院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现就职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