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师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成为浙西教育的一支生力军。2002年“衢师”告别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一段不断被人追溯和记忆的历史。
很多年前就想将我在衢师的一些故事写下来。今天,静下来细细地梳理三十年前记忆片段,就像整理多年前的信件一样,打开一封,一段往事就浮现在脑海里。
思绪回到三十年前那绵延的衢城,府山公园高大的树木,水亭门发黄的老城墙,斗潭河幽深的河水,古老的钟楼里似乎听到了深远悠扬的暮鼓晨钟,还有那孔府家庙的千年银杏树……一切是那么熟悉,一切又是那么遥远。
那年,我们还是十六七岁青涩少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从“五县一区”的农村走出来,走过钟楼底那段光滑的石板路,走过讲舍街那段长长的高墙根,踏进了衢师的校门,“一入衢师门,一生衢师人”。
当年的衢师校园,苏式的老建筑、操场的老司令台、女生公寓男士止步仿佛就在眼前,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弹琴练唱习书画仿佛就在昨日。那与老师同学戏闹场面,那升旗仪式突然从司令台冲到你面前的彭瑞方校长。大操场那宽阔的草地及黑煤渣跑道,彭校长的哨子声在那里吹亮了黑蒙蒙的天空。三年里,同学们一起看着校园里四季的更替,一起看着老行政楼门前的香柚黄了一茬又一茬……
校园里高大的梧桐树、翠绿的香柚树、敬业池畔的假山石、三角造型的琴房、古朴的老教室,都成了我青春的记忆。中师的生活简单而充实,那些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温馨难忘。
一晃离开衢师已经三十多年了,岁月带走我们曾经年轻的脸孔,但永远带不走我们在衢师那些美好的回忆与鲜活的真情。
初来乍到
1990年9月15日,是我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我终于要去衢州师范学校报到了,内心惶恐而又有些迫不及待。江山至衢州今天是咫尺距离,当年却是从未到过的远方,怀揣着一点兴奋与些许的不安,几位初中一起考上衢师的同学,拎着厚重的行李,在绿皮火车上一路站到了衢州。
火车站下车后,看到了衢师的欢迎横幅,看到前来帮忙的师兄们朝气勃发、师姐们青春靓丽,惊喜交加!惊的是他们竟如此胆大出色、喜的是以后自己是不是也与他们一样出息得让人羡慕。
衢城绚丽的天空,一片浪漫的云,如曳过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柔柔的轻风在我的身边轻轻流动着,一切是那么的灿烂和美妙,人生仿佛就要翻开下一页,会有很多很多的奇遇要发生了。
在餐厅二楼933班的摊位前,班主任马玉良老师将脸盆茶杯什么的给了我,编号是1346,随后找到了寝室——9211,这个即将陪伴我三年的寝室号,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记忆,并让我铭记一生。

几位同乡因不在一个班级,也不知去哪了,我独自在校园里,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望着天空和远方,我内心一片茫然,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以后的日子。
最初的几个星期是在煎熬中度过的,想家啊! 我天生内向,不善言谈,性格也比较卑微怯懦,出生后基本就局囿在老家那小小一方天地,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在那十六七岁的年纪,举目无亲,独自面对生活,承担着一份很大压力,那时的感觉真的无以言表,其中心境可想而知。
衢师烤饼
衢师讲舍街头拐角处的烤饼是一代衢师人的梦,回忆衢师生活没有不回忆烤饼的,所以我将烤饼放在前面来写。
为什么大家会对烤饼念念不忘,归根结底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吃还是人生头等大事,大家刚刚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况且那时大家刚在十七八岁,正是最会吃的年龄,晚自修结束后能够吃上两个烤饼,绝对要比现在到美食城吃夜宵来得过瘾及期待。
记得那时我除了学校一个月发的30斤饭票,28元菜票(这个量节省点基本能保证一个月吃饱),另外家里每个月还给我30元的零花钱,大部分用于周末看录像及买烤饼了。
当然也没条件每天都去买,记得刚去时一个烤饼2毛8,后来涨到3毛,天天吃,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也都是计算着日子买。那时一次吃两个是标配,并且买来路上是不吃完的(从烤饼摊到宿舍路途较远,按当时狼吞虎咽的吃法是坚持不到寝室的),一定要留几口到宿舍吃给大家看,只是为了显摆一下今天我吃烤饼了,也有些孔乙己有钱喝酒时排出九文大钱般的迂腐。
有时经费紧张,实在想吃了也会买一个,那是吃不过瘾的,得小口小口地吃。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基本上没钱去买烤饼吃,晚就寝前一般都是在外面逛一圈再回来或早早地躺上床,熬过熄灯前大家吃烤饼的那段时间。
你真别说,那个烤饼的香味,真的是香啊,自己没买,看着别人吃,真的是只能拼命地吞咽口水了。
府山公园溜冰
那时的府山公园很破败,但里面有一个溜冰场我们常去玩,经常与我一起去的是我上铺的兄弟。那时大家都刚开始学溜冰,经常摔倒,摔得屁股麻麻的,痛痛的。溜冰的人很多,基本以学生为主,卫校的、职校的、衢师的等等,尤其是周末,几乎都是人满为患。
不会溜冰的人就扶着旁边的栏杆,慢慢向前移动。会溜的人在场内追逐、嬉戏,很是潇洒。还有一些莽撞的新手,不停地摔跟头,但还是继续溜。那时学校经常会看到有同学挂着上了石膏的手臂,那都是在府山公园溜冰场里摔的。
记得那时玩一次好像是两块钱,可以玩一下午,也没有教练,就是付钱后给你一双合适尺码的溜冰鞋,自己穿上自己玩,那时我也练会了倒溜、速滑。偶尔有女生也来玩,这时就有溜得比较好的同学主动去教她们,拉着她们的小手,故意滑得很快,一声声尖叫,我们只有在边上看的份,一来技术不行,二来也不敢,当然内心里还是有些羡慕的,羡慕他们的技术,也羡慕他们的胆大,暗地里也下决心要练得很厉害,也憧憬着自己拉着一个女孩子的小手,在场上潇洒地滑着,但终究是运动素质跟不上,没有如愿。
听说有几位同学还偷偷将溜冰鞋带回学校练,后来被人发现了,几位同学被严肃批评教育后,再也没人敢这样了。
坊门街看录像
九十年代初,录像厅刚刚兴起。那时,看录像是男生周末消遣的一个主要活动。与我一起看得最多的,是同寝室的老龚。那时录像厅主要集中在坊门街一带,六毛钱,六个片,循环播放不清场,所以一般我们是上午九点进去,出来已是晚上九点。走在昏暗的路灯下,恍惚中有点“片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感觉。
那时,最纠结的是六个片中有几个至少是一个,看过了一遍甚至几遍的,放到那个片时,比较难熬。所以我们去看时经常要花很多时间,在各个录像厅门前的小黑板上,反复比较哪个录像厅看过的片最少,以达到性价比最高。
同时一起去的,也会出现相互之间有些看过,有些没看过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意见不一样,而只好分厅观看了。有时也会进去后,邂逅老同学,发现他早早的,一个人有滋有味地在看了。
那个时代的录像厅永远昏暗混乱,里面烟雾缭绕、空气污浊、人满为患,而我们并不嫌弃,带着对那些港影大片的期待,坐在简陋的条凳或椅子上度过许多周末时光。
录像厅里的那段岁月,是我们无聊的青春岁月。我就这么坐在条凳上看完了《英雄本色》《大话西游》《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赌神》等当时的大片,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任达华、洪金宝、王祖贤、梁咏琪、万梓良、胡慧中等等明星也是那时认识的。
最美的错过
多年前一个同学跟我提过,说快毕业时班里一位女同学,跟他借了一本书,归还后,因为马上要毕业了就没有再翻阅。直到毕业十多年后的某一天,偶然翻到,发现里面居然夹着她的照片,背面还写着字。
他说,当年那位女同学找他借书,他毫不犹豫地把书借给了她。当时的年龄大家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便有一些朦胧的想法也只能偷偷写进日记里,明面上似乎大家并没太多的情感纠葛。几天后她将书还给了他,他也没有多想什么,随手放进抽屉里,之后也就没再翻过。
十多年后,当他一次在老家整理旧物时,那本尘封已久的书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出于一种怀旧的心情,他随手翻了一下,没想到掉出来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看到那青春靓丽、欢快的笑容,他瞬间有些懵了。照片背面还写着一行字:“你可能从未察觉,但我总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
看到这句话,他说他的心蓦然紧缩。回想那些在衢师读书的日子,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还有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情感,都在这张照片上浓缩成了淡淡的墨痕。
我在想,那时的我们,是否也有过对哪个女同学不经意间的留恋,只是时间久了,变得不再清晰,随着时光流逝,是不是有一天突然回想以前,在某一刻那个相视的眼神,会有些伤感,有些失落?
也许,这就是青春吧,总是在不经意间留下太多遗憾和美好。他说他仍藏着那张照片,作为对那段青涩岁月的纪念,但也没有与她说起这事,既然已经错过就让它永远美丽着吧。
就像我们,有时翻看年少时的日记,里面记录的点点滴滴,文字中或有爱慕之情、或有师生情谊,看着看着,都会被那种纯真的幸福感染,溢于言表。这是一种青春的感觉,是来源于年轻时心底的一种感念,是一份简单、一份温馨、一份浪漫和一份向往。
班里共有49位同学,一起相处了三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那时学校管理很严格,这些事,或许是学习之外的美好吧,反倒记得很清楚!故事太多,无法一一畅述。在最后的日子里,同学们纷纷照相,签名,留言……短暂而漫长的三年中师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毕业那年暑假,我们结伴到处找同学玩,在苏庄古田山、在龙游罗家乡、在九华小山村,那些散落在葱翠山坡上的小山村,迷人得让人流连忘返。

等回到自己的家里,已经是七月底了。看到自己不在家时,收到的四五封同学来信,都让哥哥姐姐私自拆封了,心里有些愤慨,却也无可奈何。在家等待分配的日子单调而燥热,村里能听到的似乎只有“知了”声及“棒冰3分、赤豆棒冰5分”的叫卖声,火热的八月过去,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了,期待中又有些茫然。
在老家的小学任教了两年语文,后来调到初中教数学,后来又调到城区当美术老师。中师三年给了我认识外界的平台,也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技能,不能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至少各个学科都能胜任。
一晃是一个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一介书生,三尺微命,少年时曾梦想仗剑天涯,听碧海潮生,看江湖月明,与天下英雄共饮。长大后也想有机会血染沙场,捐躯为国,但一切终究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回首往事,有些已经忘记,有些依然清晰。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相遇与别离,愿所有的美好情感,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最珍贵的年华,永远尘封在记忆中的衢师;最美好的青春,永远停留在古朴悠长的讲舍街8号。
衢师毕业三十年,回首向来萧瑟处,亦无风雨亦无晴!中师三年,有喜有忧,有苦有乐,如果把它拍成电影,取名《在衢师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代衢师人的回忆。作者简介:姜干华,1993年毕业于衢州师范学校,分配在江山市新塘边学校任教,现为江山市城北中学美术老师。

